中国植物志
>> 第9(1)卷 >> 禾本科 Gramineae >> 刚竹属 Phyllostachys
附:轿杠竹(台湾省林业实验所报告)
Phyllostachys lithophila Hayata, Icon. Pl. Form. 6: 141. f. 51. 1916. et in ibid. 7: 95. 1918. W. C. Lin in Bull. Taiwan For. Res. Inst. No.69: 97. ff. 40, 41. 1961; Fl. Taiwan 5: 727. pl. 1491.
竿高3-12米,直径4-12厘米,幼竿被白粉,以后逐渐变为深绿色而于节下方有粉环;节间长10-40厘米,壁厚4-8毫米。箨鞘近革质,淡黄色,具暗褐色斑点,疏生细毛;箨耳小或几不明显,具暗褐色繸毛;箨舌隆起,绿带黄色,边缘生纤毛;箨片钻形或线状披针形,淡黄绿色,微皱曲。末级小枝具2或3叶,有时4或5叶;叶鞘无毛;叶耳不明显;叶舌突出;叶柄长4-8毫米;叶片狭披针形,长8-20厘米,宽1.2-2厘米。笋期4-5月。
特产台湾省(模式标本产地)。
我们未见到本种的标本,现将此描述录自《台湾植物志》,以供参考。
存 疑 种
Phyllostachys maudiae Dunn in Kew Bull. Misc. Inf. add. ser. 10. 330. 1912.
根据模式标本照片及原始描述,本种确系真性圆锥花序,故不是刚竹属的成员。此外模式标本上尚有一张竿箨,根据该箨的破坏程度推测,可能是某种丛生竹的箨。因此标本采自广东东部,日期为4月10日,若确与花序同为一竹种,则不应如此破损。我们怀疑这是某种丛生竹(牡竹属)的箨。可以肯定原模式标本系一混杂的成分误装订在同一台纸上的。